首页 > 古典文学 > 巨流河 >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1/1)

目录

一九七三年,由台大外文系朱立民、颜元叔和中文系叶庆炳提议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获准成立。发起的宗旨是:对内促进比较文学研究之迅速发展,对外与世界各有关机构联络,促进国际间之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从此国内国外会议甚多,台湾文学作品皆成为主要讨论的题材。

一九八二年我应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曾宪斌之邀作访问教授,讲授一学期台湾的“中国现代文学”,当时他们已使用我编的选集作教材。选课的学生大约有二十个,一半是华裔青年,文化上隔阂很小,对文学作品的情境及心理不必太多剖析,师生可以更接近中国文学的心灵。那半年的文化交流,让我真正认识他们称之为“屋仑文学”的旧金山华裔作家文学,认识根源文化所做的努力。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附录“台湾文学”详加赞扬姜贵《旋风》,可说是开启西方对台湾文学研究之始。他与刘绍铭合作英译《台湾短篇小说选1960-1970》同时提供许多研究的资料。刘绍铭是早期由香港到台湾升学的侨生,在台大外文系与白先勇等同班,参与《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办,到美国修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威斯康辛大学教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一直对台湾文学相当肯定与维护。后来又英译一些评论和两本台湾小说,一本是《香火相传:一九二六年以后的台湾小说》,一本是《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集》。许多年间,一直在海外坚持文学超越政治,也常应邀来台参加各种文学会议,对事有褒有贬,诚恳关怀,是台湾真正的朋友。

一九七九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在奥斯汀举行第一次以台湾文学为主题的研讨会:翌年,论文集《台湾小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会议主题有“台湾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台湾小说中写实主义的两个方向”、“台湾乡土文学展望”以及“台湾文学中的苦难形象”,讨论作家包括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张系国、白先勇、王文兴、七等生、陈若曦等人的小说。主持此次会议和论文集主编珍妮特·浮若特在序中说:“一九六0到八0年代。台湾产生了一些第一流的中文小说,由于经济的繁荣,教育之普及,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中产阶段(级)读者群,鼓励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作品内容和风格兼容并存。思乡怀旧,现代派的技巧,乡土派的写实,由不同的角度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台湾。”

对台湾文学有进一步的肯定与阐释,很可贵的是白之教授的“台湾小说的苦难意象”。朱西宁的《铁浆》中新旧交融时的剧烈痛苦;王祯和的《嫁妆-牛车》中看似愚钝却实深沉的贫苦;黄春明的《儿子的大坑偶》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妻儿的爱恋,表面上偶有喜剧的闪现,实际人生却甚沉痛。白之在英美汉学界位尊望重,他编的中国文学选集多本,由早期到现代,皆是英美大学的教科书。自一九五0年代后期起。有一些优秀的学生由台湾到柏克莱加大进修,在他门下读书,由师生交往及阅读中,他对台湾的情况有相当认识与同情,认为这三篇所写的苦难,读后难忘,反映了台湾的处境。

夏志清先生在致闭幕词的时候,对台湾文学有详细的介绍及肯定。

这本会议论文集大约是“台湾文学”定名的开始。我编英译选集时,不仅台湾的作家大多数认为我们是承袭发扬在大陆因政治而中断了的“中国现代文学”,世界汉学界二十年间也如此认定。正因为我们是主流的延续,因此可长可久。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