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虎 >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啸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啸(2/2)

目录

因为,他清楚地记得,那个立下大功的李啸,在奏章的末尾,以极谦恭的语气,向自已禀报道:“微臣为防鞑虏再度入寇,特令已部兵马,分驻山东各重要州县,以守卫城池,檄防鞑子。为确保山东长治久安,治下平靖,恳请皇上同意,让微臣长驻山东各地……”

李啸的这段话,象刀子一样,扎在崇祯皇帝的心中。

崇祯不是笨蛋,现在当了十多年皇帝的他,当然知道,李啸的这段话,真正目的是什么。

这个唐国公李啸,想把自已的势力,扩展到整个山东!

说什么只驻军防守,不插手地方治理,你真当朕是个傻瓜么

整个山东之地,都在你的控制之下了,那山东各地的官员,纵然是由朝廷派遣治理,但他们畏于你的权势兵威,还不是得对你言听计从。

这个李啸啊,据占了整个登州,又有了大片的海外领地,却还不满足,竟然还想以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整个山东吞入肚中!

真真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说实话,崇祯在看完李啸这封奏章后,他第一反应,就是想把李啸的这个要求给立刻驳回去,同时,再把李啸狠狠地斥责一番。

予取予夺,莫非君恩,这个世界上,哪里还有臣子敢直接向皇帝提要求的道理!

崇祯越来越有种强烈的直觉,那就是,这个李啸,开始越来越失去管控,自已对他已然渐渐无可奈何了。

李啸此人,到底是奸是忠,到底是国之肱骨,还是国之巨贼,崇祯皇帝心下极度迷茫。

只不过,崇祯最终还是忍住了内心冲动,没有匆忙作出决定。而是在经过仔细思虑后,才把最心爱的礼部尚书杨嗣昌,招到了乾清宫中密议此事。

脸色阴沉的崇祯,把李啸的奏章,给斜签着身子坐在一个小锦墩上的杨嗣昌,看了一遍。

“杨爱卿,对李啸的这封奏章,你有什么看法么“龙椅上的崇祯淡淡地说道。

杨嗣昌木然地抬起头,拱手而道:“陛下所虑,可是李啸要全面驻防山东一事么“

崇祯一怔,铁青着脸,没有说话。

杨嗣昌叹息道:“陛下,现在李啸已然生米做成熟饭,陛下纵然想要反对,怕亦是不能够啊。”

“哦,为什么朕不能反对难道李啸不是大明臣子了么,难道,朕的谕令,他也敢违抗不听么!“崇祯声音低沉,脸色十分难看。

杨嗣昌闻言,扑通一声跪地,拱手苦笑道:“皇上,恕微臣直言,如果没有李啸手下的唐军浴血奋战,与鞑虏拼死搏杀,则臣只怕,我大明休说可以夺回济南,这清军还要在我国中肆虐多久才能撤兵回国,都未可知啊。“

“文弱,你话是什么意思“

“皇上,微臣之意,皇上不明白么现在唐国公李啸手下的唐军,已强大到能把不可一世的清军打败,虽然多有侥幸,亦可其战力强悍到了何种可畏的地步。那在我大明之中,还有哪部兵马,可与其抗衡“

“你!……“

杨嗣昌顿了下,继续说道:“皇上,李啸其势已大,部下又骁勇能战,可谓我大明国中一重镇也。对于这样的属下,微臣认为,在我大明这般多事之秋,还请皇上对他多多容忍,勿伤和气,方是最为紧要之事啊。“

杨嗣昌说完,连连磕头。

一股无比悲凉的心绪,从崇祯心头油然冒出。

他腾起站起,脸色十分激愤,大声喝道:“好么!李啸终于坐大到可以要挟朕了么!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依朕看来,也莫过于此吧!他难道忘了,他早先不过是一名村野猎户,正是由于朕的赏识,才让他得以步步提拔,直到现在成为唐国公了么!他难道忘了,是朕不嫌他出身低微,刻意与他结亲,把宗室之女配给他为妻么!他难道忘了,这大明之中,只有他一人,在如此年轻之际,就被朕提拔为公爵,得到这样举国罕见前所未有的荣宠么!朕都把心肝掏给他看了,把能给荣誉爵衔都给他了,为什么这李啸还不知足!难道一定要逼得朕与他翻脸,逼得朕与他君臣互斗,他才趁心如意了么!“

崇祯说完,眼中噙泪,颓然跌坐于龙椅上。

乾清宫中,一片死寂。

杨嗣昌有如木偶一样伏跪于地,半天不敢抬头。

只是他在心下,却在暗叹。

这崇祯所说的,与他所做的,还是相差太大了啊。

要知道,如果崇祯真正信任李啸,就不会给他这般处处掣肘,让他不得施展了。象在这场山东守卫战中,如果崇祯能及时任命李啸为山东兵马总指挥,那千年古城济南,如何会被鞑子攻陷屠戮,各地抽调来的大明官军,又如何会一盘散沙地各自为战,最终被清军摧枯拉朽般全部扫灭呢。

只是这些话,杨嗣昌只能憋在心里,永远也不会对崇祯说出来。

“杨爱卿,如果朕答应李啸,让他全面驻守山东的话,难道就没有半点方法,可以表达朕对他的不满么“

沉默了许久,崇祯终于咬着牙说出这句话。

“陛下,一定要这么做么“杨嗣昌脸色颓然。

“对!一定要这么做!不然,朕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崇祯恨恨说,脸孔都有些扭曲。

杨嗣昌长叹一声,便道:“若陛下真要刻意打压李啸的话,那就在同意让李啸驻守山东之时,再不对他进行任何官职爵街以及钱物等奖励,让李啸明白,皇上虽然同意他全面驻守山东,却也是忍耐到了极点,再不可由他胡作非为了。“

崇祯点点头,长叹一声道:“好,就这么办,那就着杨爱卿你传旨吧。“

“是,微臣谨遵圣意。“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