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雄 > 第1834章教导

第1834章教导(1/2)

目录

马周出宫的时候,天色已晚。

在宫门前,侍从已等候多时,马周接过侍从递过来的马缰绳,翻身上马。

稍稍回望巍峨的宫门,天色虽冷,马周的心却滚烫如火。

皇帝自始至终对长安书院一桉是一句未提,跟他说的都是治学选才之事,这和他来之前想的有很大的偏差。

他感觉的到,皇帝对各处书院之事是早有规划的,只是不知道是皇帝看了他的上疏才有所启发,还是之前就想好了的

反正不管怎么说,交谈过后他算是明白了,皇帝对治学早有定见,可不是听他马周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很可能是适逢其会,正好赶上了机会……也许就算没有他的上疏,早晚朝廷也要对各处书院进行整饬。

而当务之急,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皇帝说了,各地书院要和家学,私学分别开来,除了官办之外,还要在细节之上下功夫。

比如说在生员入学时要举行学试,学成之后出师,也要进行结考,再比如说以此延伸,按照学考对学生统一分级,以免学生不专心于学业,像国子监和长安书院那样散漫。

诸如此类的想法,马周在他的上疏中其实都有所阐述,只不过没有皇帝说的那么明确罢了。

另外就是皇帝有意从平民子弟中选取童子入学,由官府资助其学业……

这个皇帝没有明说,可马周还是理解了皇帝的意图,并在心里大表赞成。

九品中正制早已废除,可影响依旧无处不在,从如今的科举应试中就可以看的出来,各处的贵族们几乎垄断了名额,根本见不到几个像马周这样出身的人物。

就算出现那么一个两个,也很难在众人之间脱颖而出,去年那个投水的,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他们夹杂在京试的士子中间,有如异类,遭到排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马周由于出身的原因,早年在河北受尽冷眼,对此是感同身受,很想为此出上一分力气。

只是他不年轻了,没那么热血冲动,也知道此事之艰难,甚至可以说是凶险,那可不是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

实际上,李破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知,所以只是略微提了提,并没有付诸于行动的意思,两个阶层之间的碰撞,不是开玩笑的。

每每都会是人头滚滚落地,血流成河的结果,所以你想做这样的事情,没有充分的准备,足够的耐心,非同一般的手腕,只是一拍脑门,随性而起,那么即便你是皇帝,也必将以悲剧收场。

李破可不想在自己刚刚稳固了皇权的时候,便去碰触贵族们最敏感的那条神经,他又不是那种理想主义者,不然他也当不了皇帝不是

按照李破的意思,其实就是先把书院办好,然后想办法往里面掺点私货,改变一下官场的人员构成。

说实话,贵族们还是很好用的,他们经历了完整的教育,从小就知道人情世故,做起事来自然有板有眼。

由于他们有着家世,一般来说生活都很富裕,所以当世的官员在贪腐上面并不算严重,起码不会像后来的那些官员一样见钱眼开。

贵族们最讨厌的地方则在于,他们形成了垄断效应,裙带关系严重,久而久之必然会陷入腐朽的状态之中。

你说他们不贪腐,他们手中握着权势,对下层百姓的压榨简直就是全方位的,抢占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一波波的农民起义,就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最为直接的反抗。

但平民大量成为官员的时代美好吗就没有农民起义了这其实是个无解的问题,只要官员这个阶层还在,就没什么好说的。

李破当了皇帝之后,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能很好的反映了他的为人秉性。

他只是认为,与其费力不讨好的改变当世的官僚体系,不如持续的给其注入新的活力,最理想化的情况是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不断的往贵族群体里面掺沙子,让新的贵族涌现出来,隋末战乱的意义就在于此,新旧贵族在战乱中完成交替,然后形成新的贵族群体。

旧有的贵族并没有完全消失,只不过被压制了下去罢了。

不过这样的交替太过残酷,伴随着的是整个帝国的大量失血,大唐想要延续的更久,便需要做出改变。

官僚体系的改革,从来都是涉及到政权稳定的大事,需要加倍小心,最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那种,就算枪响了,也要找好替罪羊,绝对不能把皇权放在赌桌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