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雄 > 第1692章献捷

第1692章献捷(1/2)

目录

元贞七年三月二十八,吴王李伏威回朝。

因为他是押着高句丽官员回来的,算是班师大军献捷之举。

而且春光正好,朝廷上下也都想热闹一下,为元贞七年开个好头,李破觉得也正是应该。

去年大捷的时候,消息来到大唐,长安乃至于大唐各地得到大捷的消息之后,可以说是举国欢腾。

那会就有人提议想要大肆庆祝一下,被李破给压住了,主要是因为到了冬天,百姓的日子又开始苦巴巴了起来。

军事上的胜利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不假,可战争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友好。

元贞六年的冬天,不管是百姓还是大唐,其实日子过的都很紧凑,远不到朝中人们挂在口头上的盛世或者是承平时节的程度。

也就是内部没有了战乱,人们渐渐都能够专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了,却离着富裕还远,隋末战乱的后遗症不是那么好消除的。

朝廷其实也不好过,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免税,进入国库的粮草,物资大部分来自于蜀中。

江南各道情况虽然比北方要好的多,可漕运未曾展开,运送粮草之事就比较困难,朝廷索性也不费那个事了。

江南各道交上来的粮食就近送往山东,河南,河北,供征朝大军以及驻扎在河南,河北的各部军旅进食。

蜀中也不愧是天府之国,粮产一年高似一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关西,西北各道的运作。

日子过的最好的其实还要数李破起家的晋地,粮产足够晋地的人们自给自足,而且北边的牧场还能供应肉食,去往突厥通商的人还是愿意走晋地到大利城这条商路,就是因为一个好走,也安全。

更为近便的朔方,榆林商路,则要差了许多,一个是驿站系统不够完善,另外就是那边走着走着就到了荒无人烟的地界,让商旅们比较担心安全和饮食饮水供给的问题。

不是走熟了的商人,绝对不愿意走这条路,成本上就和去往晋地差了许多。

当年李破收取流民到晋地的影响也慢慢展现了出来,加之商队来往,让晋地往北一路上的地方日渐繁华,北方除了京兆这一片,其他地方都无法跟那边相比。

每每看到从晋地送过来的表奏,李破都很得意,那是他起家的地方,若是他当了皇帝之后,那里反而过上了苦日子,岂不和老朱一样了

…………

话说回来,李破感觉元贞七年该是到了庆祝一下的时候了,熬过了元贞六年的冬天,朝廷和百姓都能松一口气,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今年大军班师回朝,大唐各处就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当然了,如今正进入春耕时节,什么庆祝活动都不能耽误了春耕。

大唐上下都等着今年秋收垫底呢,朝中也估算过,今年夏秋时节,漕运会就可以陆续开通了。

这必须是得益于前隋杨坚父子的大量工程建设,只要稍微疏浚一下运河航道,南方的物产就会源源不断的顺利运送到北方,能够极大的帮助北方地区复苏的进程。

而且也有力的保证了朝廷对南北各地的影响和控制,这和修驰道其实是一个道理。

以前的分封制尤其无奈之处就是因为道路不能通畅,所以必须建立一些节点来控制全国。

于是一旦朝中出了问题,很容易便造成各地诸侯争霸的情况,而且诸侯们一旦自立,就很难平定他们。

如今道路和运河就像整个帝国的血管,可以比以前更为快速的到达各个角落,于是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也就可以得以实现了。

这就是基础工程建设的政治意义,到了千年之后,国家对于基础工程的建设其实也是传承于此,并非属于开创之举。

换句话说,中原文明不曾断绝,很多东西都自觉不自觉的继承了下来,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优势所在,有太多的教训和优良传统可以借鉴。

所以开通漕运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从元贞五年就开始准备,到了今年算是弄的差不多了。

正好明年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免除税赋的政令到期,只要没什么意外,借助漕运和驰道,各处的官府备下的粮仓便会日渐充盈起来。

无论是基础工程建设,或是发生了战争,再有就是救灾等事,都会得到朝廷更为有力的支持。

而得到高句丽的人力物力之后,大唐的人口即将突破一千五百万,这和大唐立国时进行的人口普查相比,人口足足增加了五百多万人。

所以今年大唐还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让朝廷更加清晰的知道人口增长的部分都来自于哪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